好用的手机公司, 新年大促销: 3 month FREE! $15/Month 5GB data and text

Author Topic: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再品《清平乐•会昌》  (Read 11333 times)

USA LaoTu Support Team

  • Administrator
  • Hero Member
  • *****
  • Posts: 4803
  • Karma: +35/-11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再品《清平乐•会昌》

https://www.douban.com/note/492166992/

毛泽东的《清平乐•会昌》写于长征即将开始之际,数月的鏖战,红军损失惨重,根据地的面积缩小了许多。这时,毛泽东却受到了“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排挤。而就是这心情抑郁之时,他写出了这激情的篇章。或许赢了这句“景物无自生,唯情所化”。而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苦中作乐的心境与激情。

《清平乐•会昌》中这样写道——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长征已经过去整整70年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从这些诗词中,感受到长征的艰辛和红军将士的崇高气概。在长征途中,毛泽东用他的豪情,谱写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

置身于这诗的意境之中,我们仿佛从字面背后发现了一个新天地。彼时彼地,诗人正处在逆境中,无疑是“早行者”。但是“莫道君行早”,因“东方欲晓”。虽然“君行早”,但“君行早”后还有“更有早行人”。“人未老”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勃勃生机。只要我们能做到积极乐观,发现并汲取生活中的美,在精神上新陈代谢、吐故纳新,那么我们的内心就会永葆青春。同样的风景,别人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而毛主席偏偏说“风景这边独好”;同样的落花,林黛玉眼中是“花谢花飞花漫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龚自珍则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同样的梅花,陆游看到的是“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毛泽东看到的则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美好的诗不是奇词丽语,而是抒发积极乐观努力奋斗的情怀。如此“诗言志”“工夫在诗外”的大法诗词,在词句上,着意浅显、通俗,在立意上,意求深远、广博。
生活如是,工作如是。情所至处,俯仰之景皆需“有心之心”。
喜时,如酒般醇厚,有醉意却不张狂,有放肆但不放纵。爱山脚郁郁葱葱,爱满目春意正浓,抬望眼,观美景,景为景,人为人,景非因人成,人却随景异。
悲时,到了山顶,既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也能与山对饮,与云同歌。即使览尽人间春色,依然能发现每片叶子的不同。暮年举杯邀明月,却回头,念风景,景非景,景从心中生,心动景方成。

http://baike.baidu.com/view/329497.htm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1929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这首词是1934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⑵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⑶踏遍青山人未老:诗人自注:“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⑷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⑸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诗人在60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⑹颠连:起伏不断。东溟(míng):指东海。

⑺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2]

白话译文

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县城外面的山峰,一气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眺望指点广东,那边更为青葱。[3]

创作背景

1928年,内战爆发,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对我军进行“围剿”,从1931年起,王明继李立三之后的“左”倾社会主义路线,给党及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取得了1931年至1933年春的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夏蒋介石亲自策划了第五次“围剿”。当时,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并反对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他们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教条地提倡进行所谓“正规”战争,以“阵地战、消耗战”来对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采取了“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进攻路线。而此时毛泽东在距离北部前线很远的南县视察工作,兼养病住在会昌文武坝,未能参与反“围剿”的主要战役指挥。结果反“围剿”节节失利,愈打愈困难,在此情形下,1934年10月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这首词作于1934年7月,毛泽东在会场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自己说的没有发言权的1931年到1934年的那些日子里,他埋头于做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而不是“赋闲”。“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的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作者自己曾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会昌》词的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泽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1]

作品赏析

毛泽东的这首词写于长征即将开始之际战事非常危急,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达到高峰。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红色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执行王明的“左”倾军事路线,红军和根据地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1934年4月底,广昌失守,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中央根据地北大门,并继续向前推进。南方战线,国民党投入重兵,向寻乌、安远、重石、清溪、筠门岭等地区进攻,企图打开中央根据地的南大门,夺取瑞金。经过数月的鏖战,红军损失惨重,根据地的面积缩小。毛泽东却受到了“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排挤,被剥夺了兵权,加上身体欠佳,心情十分苦闷。

1931年10月26日,红军解放了会昌,中共粤赣省委、省政府就设在会昌城外五六里处的小镇文武坝。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毛泽东与会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经亲率红军,在会昌战斗过。

毛泽东名义上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主席,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权。博古仍觉得他碍事,建议他去上海休养。李德则提议他去莫斯科休养。毛泽东当然明白博古和李德的用意,便说:“我不去,我不离开苏区,不离开中国。我身体还可以,就到粤赣省去休息吧!”

1934年4月下旬,经过周恩来同意,毛泽东带了王首道、周月麟和朱开铨3个巡视员,离开瑞金到会昌视察并指导工作。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两人促膝长谈。毛泽东喟然长叹,说:“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3次开除中委和8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

毛泽东在粤赣省的干部的陪同之下,登上会昌城西北的高峰会昌山(又名岚山岭)。毛泽东望着逶迤的山峦,触发了诗兴,写下《清平乐·会昌》一词。他的心情虽然苦闷,但并不消沉。诗人豪迈地宣称自己“踏遍青山人未老”。诗人所看到的是,“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而远望南粤,“更加郁郁葱葱”。“风景这边独好”的独白,更加表达出诗人的乐观、豁达之情,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这就是毛泽东!他身处逆境,心中所想的,始终是党的事业,始终对未来充满信心。

毛泽东写罢这首词之后,很快就离开了会昌。他接到来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赶回去。就在他登上会昌山那天,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已做了重要决定,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派遣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